Common Gender:不要把我们简单定义为时装

现如今的服装文化大环境,算得上「百家争鸣」,这对于有想法的年轻品牌们来说,的确是非常乐观的状况,他们可以有足够的空间,用前任未曾尝试过的新路,挑战、翻新着人们对于一个服装品牌的固有印象,无论其表象是时装抑或是 Streetwear。
但,这些新品牌们的竞争对象显然并不只有彼此。对于已经在市场上扎稳脚跟的大品牌来说,如果定位与方向准确,也可以在现今优秀的原创大环境中脱颖而出,轻则在一时间内成为热点话题,重则彻底扭转品牌陈旧定调。
早就打造出 MO&Co.、Edition10 等著名品牌的 EPO 集团,就是迎着当今的优异原创大环境中的「变革」者之一。集团将把 25-35 岁的男性消费群体所对应的中高端服装市场当作新「蓝海」—— 你可能早已猜到我要说的是什么:今年 1 月,新品牌 Common Gender 正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Common Gender 的亮相更像是会被硬核时装粉们认为出现在 Pitti Uomo 或伦敦、巴黎、米兰的国际大牌秀一样,重铺垫、重文化、重概念、重形式主义。
你一定会说,这可能是近期最值得期待的,由集团运作(还是女装集团)的男性「时装」品牌了——而很多人也会因此望而却步,因为「时装」在某正程度上对与大众消费者来说便是高不可攀的代名词。
但其实如果你有机会了解集团创立 Common Gender 时的原定位,也许便会得出没那么绝对的答案;如果此前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恰好,今天便是了。
「THE CASUAL SUITS」
准成熟男性集群之「常服」
这里的「常服」之所以打上引号,显而易见,因为 Common Gender 看上去并不「平常」。
虽然是同样的 POLO 衫、ZIP-UP JACKET、衬衫或 TEE,但它至少并不是你在一个慵懒午后,无论有没有购置衣物的需求,都可以多少买回来不少的快时尚品牌。Common Gender 的定位极为精准:25-35 岁的男性消费群体,也就是现在正在逐步阶段的 80、90 后男性群体们。
只不过其视觉表现形式并没有「Cool Kids」般夺目酷炫,反而是在「普遍性」中寻求部分改变,在细节与更加偏向生活方式的方向中诠释自己,并也因如此「共性」,而互相吸引。
「THE BAND MERCH」
虚构中的乐队,确是实实在在的摇滚精神。
「Tour’ 88」、「SIDE A/B」给予着消费者明确信息的:一个 Band Merch。你并不需要挖空心思去寻找这又是来自那支著名乐队的文化挪移行为,因为这只乐队只存在于 Common Gender 的虚构中。
这是一个微妙的点题,绝不露骨,却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虚构的巡演海报、歌单 LAY-OUT 同时赋予了 Common Gender 首个系列中的其他单品以更加具像化的意义。虽然这支乐队只存在于虚无,但其通过 Common Gender 所表达的摇滚精神,却一览无余——而你明白,这并不单单只是在你看到那些高领衫、白衬衫、金属环、和皮革制品时,才偶尔这么想。
「THE NEW ONE」
「New」Jacket /「New」Vintage
眼下,New Vintage、New Jacket 无非是最符合「潮流」的两种趋势。
New Vintage 风潮不必多谈,无论是丹宁、皮衣还是军工装,「旧衣新作」手法的合理运用,都恰到好处地将其精准的将不少人的喜好融入其中;
多次出现的 New Jacket 风同样也可圈可点,西装、衬衫、领带与各种不同材质与适用场合之单品的混搭,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视觉形态上完整赋予「New Jacket」以定义的标杆系列。
综上,虽然 Common Gender 作为新男装品牌之「亮相」,完全是「时装式」,但其本质却在精准、垂直地探讨一个全新定位的,并非高不可攀的男装产品之新走向。更加确切的说,Common Gender 更像是面对该类人群的「制服」,留给每个穿着者表达自己的部分,而更多的则用个性与普遍性的二元论中与其他同集群中的个体产生共鸣以聚合。
这是一个「定义」的过程,同时也是如同品牌名称一样,在「普遍性」中进行「重塑」的过程。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