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ie:做中国的无性别服饰品牌|BrandStar专访
bosie 是近年增长迅速的本土新兴服饰品牌。
1 年的时间,品牌销售额实现了从 0 到 1.4 亿的跨越;创立不到 3 年,bosie 就拿到了 2 亿元的 B 轮融资;作为服装品牌,主打的概念是看似只能在海外市场行得通的「无性别」。
当品牌星球研究完市面上对于 bosie 的报道和有关「无性别服饰」的资料后发现,有人会认为「无性别服饰其实是平权风潮的衍生结果」,但仍有人认为,「无性别服饰」目前只是个噱头罢了。
在本次和 bosie 的采访过程中,品牌星球发现,bosie 所坚持的「无性别」并非仅仅是个概念而已,在这其中,包含着创始人刘光耀对于服装行业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在 bosie 看来,「无性别」让 bosie 像一个虚无的外星人,它不属于地球,不属于大家熟知的领域之内,它不被定义,没有局限。它拥有太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不仅在指服装的风格和款式,还在于背后的价值理念。
因此「无性别」在此时,也就不再是个浅显的概念而已,而是一种「新品类」的定义,使得 bosie 成为一个兼容并包的「新品牌」。
本次文章,品牌星球将结合采访内容,来和大家阐述以下几点:
- bosie 为什么要做「无性别」的服饰,它如何看待「无性别」这个名词,bosie 的「无性别」会有什么样的特质?
- 在获得不错市场成绩的背后,bosie 做了哪些努力?
- bosie 想要什么样的「无性别服饰」未来?
「无性别」:另一种方式来定义标准化的设计款
谈起「无性别服饰」这个概念,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海外用语舶来词。
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欧美国家的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女性开始拒绝「取悦男性、被男性凝视」的审美和穿搭。
这种风气引发了女性行为的变化,包括女性开始追求「自我」价值,而非男性眼中的「价值」,中性服饰、职场女精英类型的 style 成为热潮,而这也萌发了海外「无性别」服饰的新生,其中知名代表就是香奈儿。
在上世纪 20 年代,正处于海外女权运动的第一阶段(女性开始追求社会权益,例如平等的选举权),Gabrielle Chanel 女士提出女性要通过服装先改变自己,她将男装的材料和设计原色用于女装中,并大方地穿戴中性服饰参与公众活动。因而,Chanel 女士也成为时尚历史上最早模糊男女性别的人。
由此之后,「无性别」通常蕴藏着社会意识形态——男女平权,通过模糊性别特征过于明显的服饰,来解放女性,让女性身上带有更多男性层面的元素,而非单纯选择「男性偏好」的审美风格。
但在 bosie 看来,bosie 想做的「无性别」服饰,并不仅仅是「男女同穿」而已,而是词语外延更为广泛的「兼容并包」——除了对性别的兼容之外,还有对身材、喜好和年龄的兼容。
「主打男女性别的无性别服饰,其实海外已经有很多类似的品牌和概念了,而我们想做的事情是不一样,是更加包容的」,刘光耀解释道。
因此,bosie 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单纯模仿海外「无性别」品牌的模式和概念。相反,bosie 认为自己的品牌目标更像是优衣库与 ZARA 间的平衡,「无性别」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定义标准化的设计款」,也即「基础版的设计款」。
「优衣库其实是商业领域中,最早的无性别服饰品牌。如果我们去看优衣库的发家史,可以发现它曾经会自称三无产品——无性别、无年龄、无场景。而这个概念,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基本款,无论男女老少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穿。这就是服装的标准化」,刘光耀告诉品牌星球,「我们在做的也是这样的事情,只是我们的切入方式不一样」。
这种切入方式的差异在于:
- 优衣库的模式是以「面料舒适」为核心,男女老少穿不同的款式、同一批面料,享受具有性价比的舒适感;
- ZARA 的模式是以「大牌平替」为核心,让大家买到「买不起的设计」,设计逻辑是自上而下的「模仿」;
- 而 bosie 的模式是以「赋能设计」为核心,让大家买到「买不到的设计」,设计逻辑是自下而上的原创,给设计师品牌的设计做减法,早期合并性别属性,从而使产品相对标准化。
虽然,bosie 选择「如何做基础版的设计款」的方式看似和优衣库、ZARA 相反,但寻求的终点却是类似的——都是大众服饰在商业领域的表达。
感性与理性并存
bosie 的创始人刘光耀有很多闪亮的标签,「高考山东省文科第二名」、「北大光华」、「清华经管」,而在 2017 年,刘光耀选择休学创业。
当问及为何会休学创立服装品牌 bosie 时,对方表示,「想要把喜欢做的事、擅长做的事和实际做的事结合起来」。在刘光耀看来,这三种事情,每个都能想明白的人并不多,能把他们合而为一,成为奋斗目标的人就更少。「但是做品牌的话,就是可以三合一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服装」这个品类,也和刘光耀本人的兴趣爱好有关,「我喜欢哲学、历史和艺术,所以我希望为自己的人文价值观找到一个传达的载体」。服装和时尚是人们表达精神自我的大品类,于是刘光耀把对人文主义和文化研究的热衷,倾注在了服装领域中,把对艺术的崇拜,放置在品牌内核里。
bosie 创立的初衷就是这般感性的人文理想主义,是来源于创始人对于文化世界的理解和兴趣。而这种感性也可以在公司的团队选择、团队模式和品牌营销模式中窥见一斑。
作为一家原创设计师品牌的公司,设计师是公司人力资源体系的核心之一。而在对设计师的选择上,bosie 的团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量化标准——「看他是天才还是鬼才」。
「很难说,我们现在找到了一个规律,说是按照这个规律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设计师」,刘光耀说,「所谓优秀的设计师,也是个伪命题,我们该如何定义优秀呢,肯定不是单从销量数据来看。」
在刘光耀看来,团队里的设计师有两类:极度聪明的天才型设计师和极具想象力的鬼才型设计师。
- 前者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足够了解用户,知道如何戳到用户的审美点,因此可以带来商业上的利润和价值。
- 后者更像是一个艺术家,极度有脑洞,非常有个性,可能在出其不意之间做出一个爆款产品。
在 bosie 的团队中,这两类设计师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相信平衡是常态,而且我们也不会主动做一个归类,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做设计」,刘光耀说,「而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我们会为设计师提供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成长土壤」。
这个健康的土壤,也表现在公司对于设计师的管理上——做到最大程度的「放权」,让设计师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虽然看似随性,似乎没有原则,但获得的市场结果并不差。
以 bosie 小王子联名款的羽绒服为例,「当实习生做出这款设计时,我当时第一感觉是:花里胡哨,可是没想到上新后的销量就像火箭一样,最后卖了将近三四千万的销售额」,刘光耀说,「这个事情给我什么启发呢?一定要充分赋权和赋能给年轻人,因为他们比我更懂消费者,虽然我也很年轻,但是我已经不懂 00后了。
▲bosie 小王子羽绒服
小王子羽绒服的事情,是刘光耀经常来出来阐述团队管理的案例,其对团队的「冲击」在于,下定决心把很多权利都「还给」设计师。
在小王子羽绒服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bosie 又招到了一位年轻的 96 年设计师,独自完成了 Blue系列的服装设计。在那个夏天,Blue系列的服装共获得了 3000 多万的销售额,「在这个事情上,再次验证了我的看法,中国的年轻设计师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所以一定要充分地赋权和赋能,要充分信任和帮助他们,在我看来,这也是我们公司最大的魅力」,刘光耀表示。
▲bosie blue 产品
除了在设计师的选择和管理上,更具有感性的一面之外,bosie 的品牌营销目前也没有呈现出那般的「科学」,仍是感性成分更多。
以往 bosie 会把更多资源倾斜在产品上,因此营销成本只占不到 1%,当然现如今也组建起了品牌团队,但不管是在人员的选择上,还是执行上,依然继续保持感性,不会预设过于细节的规划,而是把握好大方向的核心目标,其他的「可以走一步看一步」。
然而,在专业标准更有定量因素的板块里,刘光耀仍然会选择「理性」。
虽然 bosie 的团队会给予设计师们最大的自主权,设置「工作室矩阵」(Studio Matrix),可以扁平化地自主决定设计款式和风格。但是在生产模式上,bosie 选择相信严谨的数据和系统测试——通过小批量的服装测试,来反馈迭代产品,并解决库存问题。
库存问题,在刘光耀看来,也是行业内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在产品销售之前精确地预计出来数字。
「所以在数据层面的工作,不管控制库存周转,控制收清率,还是控制销售和生产的匹配度,都非常重要」。在销售和生产层面,bosie 并不会「听信」任何人的眼光,而仅是承担起连接原创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台,用数据分析出哪个款消费者会喜欢,需要加货。
公司最近也在招募 CTO 人才加入,未来将建立自有的数据中台,将设计-生产-销售的链条打通,并形成业务闭环。
而在供应链这个非常传统的行业里,刘光耀也坚持了「理性」的原则,邀请最专业的专家团队,来匹配年轻有创意的设计团队,「这也是一个新老结合的创新,我们说 bosie 的品牌理念:兼容并包,其实在内部也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平衡好年龄跨度特别大的员工们,差距从 00后到 60 后」。00后们提供的是最潮流最前沿的设计语言,60后们提供的是浸淫行业多年的经验和实力。
感性和理性,也许在创业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对反义词。商业领域的「理性」不是用来舍弃「感性」的,而是用来保护「感性」的灵感迸发和创意精神的自由流淌。
在 bosie 身上,品牌星球可以看到团队如何平衡「感性」和「理性」的过程,没有把品牌和团队作为一个机械的生产工具,也没有让它成为断了线的风筝。感性的发挥,是建立在理性判断和被验证过了的事实基础上。
未来要成为最具有性价比的设计师品牌
设计师服装品牌,先天性地具有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具有独特的设计感和美感,但是由于设计师本身的资金和实力问题,产品定价贵且量少。
因而,设计师服装品牌往往只能为少数人服务,但 bosie 的长久目标就是打破这个矛盾,让更广泛的受众可以获得有设计感的设计师服装品牌,从而实现「时尚平权」。
「时尚平权」这个词说起来好似很简单,但却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问题。
在美剧「致命女人」第二季中,女主角因为无法支付昂贵的定制裙装,而会被更高阶层的女性看不起;在中国古代,服装更是区分等级的标签,大到形制,小到颜色。
哪怕在当代中国,只要有足够的金钱,也可以去购买实际上不属于自身阶层的奢侈品,但是「时尚」这个看起来就「高高在上」的名词,似乎总是离普罗大众的生活很遥远。
而 bosie 希望做的就是,把更多具有新锐设计感的时装产品,带到更广阔的用户面前,让更多人可以「拥有时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bosie 在做的就是「设计师时装中最具性价比、大众服饰中最具设计感」的品牌,「我们要把性价比做到极致,我们的设计都是很新锐的,价格也很合适,大家可以不断地在 bosie 这里尝鲜,购买新产品。因此 bosie 更像是一个『短平快』的设计师品牌,力图和大多数人的审美产生共鸣」。
而在为年轻人服务这一点上,bosie 并不会仅把目光放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也将辐射到更多的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
「我来自山东淄博,一个三线城市,当我把 bosie 的衣服寄回老家的朋友手里时,他们会觉得很有新鲜感甚至惊艳,因为在三四线城市的线下服装品牌,其实大多是比较老化的,但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审美,伴随着抖音、B站、小红书和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渗透,在迅速成长的。对我们来说,这是巨大的审美红利」,刘光耀说到。
因此,bosie 也将「下沉」到更多的城市,目的是为不处在时尚中心的中国用户们,也带来美好的时尚体验。
除此之外,bosie 也在 2021 年 6 月 27 日于上海淮海中路开出 2000 平的超级大店,这不仅是一个吸睛场地,还是品牌用来拓展「泛时尚品类」的试验田。
▲bosie 上海淮海中路门店
在这个超级大店中,品牌星球关注到,除了服装的展示和购买、品牌的时尚科技形象展示之外,还像个「打卡点」,有不少年轻的少男少女前来就坐拍照,顺手点上一些饮品,买一些零食和汽水。
它还像个「买手店」,不仅陈列了珠宝首饰,还有香氛蜡烛等生活方式产品,供用户搭配和选择。更有甚者,还可以和宠物区的小狗小猫们进行互动,不乏有爱猫爱狗人士过来撸。目前来看,整个门店的业绩也远远超出了团队预期。
▲bosie 上海淮海中路门店
「经营门店的成本是很高的,非常耗费资源,所以我们把上海淮海中路的店面作为试验田,可以用来分析,大家还喜欢在 bosie 购买什么,而我们是不是要跟上用户的需求,进行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开发和迭代」,在刘光耀看来,只要是用户喜欢的,bosie 都可以做,不管是服饰的风格,还是 bosie 的用户会不会想要新的品类。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bosie 都可以不断尝试,而这又回到了 bosie 品牌的原点:兼容并包。
bosie 的服装风格是兼容并包的,对于目标消费者的群体选择是兼容并包的,而 bosie 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兼容并包的,没有限制,没有界限,正如品牌 slogan:无别无界-Beyond Boundaries。
品牌星球观点
服装行业,其实是规模效应没有那么强的领域,所以很难在一个市场中,看到几家独大的局面。更多情况下,是不同风格、不同设计款式的服装品牌,各自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女生的衣橱中。
这也是源源不断有新的服装品牌出现的原因,市场够大,寡头性也不强,而用户的喜好广泛,足以支撑不同类别的服装品牌做起来。
对于 bosie 来说,特别的是,不仅在对海外「无性别服饰」的概念进行了特色化的延伸——兼容并包,包容的是性别、年龄、身材等,还在于 bosie 独特的组织模式,这使得用户可以直接接触到,年轻原创设计师们最原始的创意灵感,被他们打动,为他们买单。
也许,品牌星球未来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组织架构的新品牌,革新了之前传统行业的组织结构,并用「高效率」的方式来为用户创造出更多属于新世代的新产品。 BRANDSTAR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