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d Coffee:想提高「日常咖啡」的下限 | 品牌首发
在咖啡店点单,如果你有关注咖啡的制作过程,便会发现,我们常喝到的拿铁和美式多为拼配咖啡豆出品,而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门店开始提供「单一产地咖啡」的进阶选择。
单一产地咖啡区别于拼配咖啡,风味指向性往往更突出也更具体,比如水蜜桃、小番茄、黑巧克力等。
近日,品牌星球关注到了一个主打单一产地咖啡的新品牌「Grid Coffee」,Grid 门店产品仅使用符合 SCA 杯测标准 84 分以上的单一产地咖啡豆,且仅将咖啡豆与牛奶和水相搭配,不再添加其他调味,保留咖啡的自然风味。
据了解,Grid Coffee 由看云控股投资,团队高管主要来自精选美食电商平台 ENJOY 创始团队。
2022 年 8 月,Grid Coffee 在北京三里屯启动了为期 3 个月的「The Black Spot」咖啡车快闪。在这辆纯黑色的咖啡车,Grid Coffee 只用咖啡豆和纯净水,通过烘焙程度的变化递进,或是风味指向的交错组合,玩出了三张「五彩斑斓」的黑咖啡菜单。
2022 年 9 月,品牌首店落地北京王府井银泰 in88 商城,作为首家正式门店,Grid Coffee 呈现了完整的黑咖和奶咖产品线,开启试营业阶段,我们也和 Grid Coffee 主理人陈子宇聊了聊。
为什么主打单一产地咖啡?
品牌星球:可能仅仅几年前大众对咖啡的消费还处于很入门的阶段,这几年通过瑞幸、manner 等咖啡品牌教育了一批消费者,很好奇你们是如何判断这是一个合适的推出时机?会有数据支撑,还是更多是直觉性的?
陈子宇:一方面,我们长期地看好咖啡市场,而不是当下一时的流行。基于我们对于未来 5-10 年的判断,日常喝咖啡的人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希望提高大家对于日常咖啡的「下限」:用不同的单品豆出品,黑咖啡和牛奶咖啡也可以有很多风味和选择,让咖啡本身呈现天然、自然的味道。
另外,对于「单一产地咖啡」也有品牌定位的考虑,其实不管是「单一产地」还是「SOE」,它们都是已经存在于市面上的概念了,这类产品往往价格更高。我们想在这个方向去做深挖,和其他品牌做出区隔,同时也便于用户能感知到我们的品牌定位,和其他品牌有所区别。
品牌星球:Grid Coffee 的目标人群是怎样的一群人呢?因为 Grid Coffee 并不是想做一个社区精品店,而是要做规模化的,也很好奇这个市场会有多大?
陈子宇: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品牌是服务于真正喝咖啡的人,或者说现在已经形成了喝咖啡习惯的人,这是我们的目标用户,比起瑞幸当然我们的用户是少的。
但我们认为当下的消费者在咖啡这个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很小,所以他们往往成长得很快,这是一个好的机会。
以我个人为例,从星冰乐进阶到手冲咖啡,我可能大概花了 15 年;但现在的社会下,用户喝咖啡进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即使现在很多品牌在做特调,对 Grid 来说也是好事,可以让更多的用户开始接触咖啡,开始上瘾,逐渐有机会变成了一个重度的咖啡用户。
而且我们在三里屯 The Black Spot 的实验,一定程度也证明了能接受黑咖啡和经典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The Black Spot 只卖黑咖啡,一天也能卖 500 杯,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用户存在这个底层需求。
品牌星球:目前单一品种豆其实还是需要比较多的引导,尤其是对于咖啡本身风味的鉴赏,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比较陌生,Grid 会如何对消费者做作引导和介绍,如何做市场教育?
陈子宇:市场教育一定不可能由 Grid 一家来完成,但精品咖啡一定是一个上升的市场;别家可能是以「SOE 加 5 元」来沟通单品豆品质更高,其实别家也在做,只是可能我们在这个领域走的更快一些;随着咖啡市场的发展,一定越来越多人会知道这个事情。
我们也在细节里去植入风味,比如在吧台给客人展示豆卡豆仓,让客人通过我们线下门店的体验,感受到我们对于风味的呈现;再比如我们在三里屯推出的 Set 产品,也是让用户有机会横向品尝比较三杯,这样的体验本身在其他地方也是少见的,算是我们可控范围内的市场教育。
另外几乎所有来过我们店里的用户都会反馈,我们的咖啡师素质很高,且很愿意交流,这在我们的门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用户体验。
我们的咖啡师都会在总部进行严格的培训,不仅仅是制作技能,我们对咖啡师的感官、咖啡文化的了解也会有严格的考核,加之他们普遍都对咖啡本身就充满了热爱,他们在门店也同样非常乐于和客人分享和交流。
原料只有咖啡豆、水和奶,无需再添加
品牌星球:近两年来咖啡有奶茶化趋势,风味基本靠各种新的「糖浆」或者调味,也有人认为「(奶)茶咖融合」是咖啡本土化的趋势,而 Grid 选择「不添加」,这样「取舍」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思考?
陈子宇:我们对喝咖啡的用户有一个底层判断,我们认为用户刚开始可能会喜欢喝「糖浆调饮咖啡」,这个其实也是比较接近大家对奶茶口味的偏好,但一部分用户也将逐渐成长为咖啡的真正爱好者。
这个时候,他们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对咖啡因有了偏好,产品选择上也转为了基础款黑白咖啡:美式和拿铁。我们私下会开玩笑,「酸和苦」都是「大人的口味」。
而 Grid 想要抓住的,就是这些拥有了「大人的味蕾」的用户,当用户对咖啡开始入坑,他们的口味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我们想要用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好这样的一群人,让他们感受到有风味的、好喝的精品咖啡也可以日常拥有。
品牌星球:在之前的「The Black Spot」咖啡快闪中,我们看到 Grid 用同三支非洲咖啡豆做了不同烘焙程度的处理,组合成一组「黑的调调」给大家感受烘焙的逐渐递进,还有绵密泡沫的「黑胡子美式」等好玩的产品,经典款、基础款的产品线如何才能玩得有意思?
陈子宇:不同于独立精品咖啡馆,Grid 所面向的用户其实对于精品咖啡的认知是有不同层级的,所以当我们去设计面向用户的产品时,我们会考虑把产品的兼容性做得更广一些:有很直接的信息,也有值得玩味的细节。
比如「黑胡子美式」,绵密的气泡是用户最先接受到的信息,也是吸引他们的地方,但随着咖啡入口,他们会发现,我们使用了一个浅度烘焙的咖啡豆去制作这杯饮品,饮品的花果香轻盈的风味也和绵密泡沫的口感很搭,这是我们的小心思。
另外我们的手冲系列,在三里屯,我们用「黑的调调」和「水果集会」两个主题去给几款咖啡豆做归类,一方面是想要帮助用户去克服常规点手冲时,面对长长的手冲咖啡豆单却无从下手的障碍,所以先给他们一个风味或者说主题上的预设,进一步再选出自己喜欢的口味。
▲「All In One Set」组合
我们也认为,精品咖啡的风味,要对比着喝,才能感知到趣味,这也是我们在三里屯推出这两个「All In One Set」的初衷。
品牌星球:手冲是 Grid 菜单上比较大的板块,传统手冲非常依赖咖啡师的技术水平,稳定性和出品效率会比较低,出杯时间也比较长,Grid 是如何解决手冲咖啡和未来规模化之间的冲突的?
陈子宇:我们使用了进口的半自动手冲咖啡机器(Marco SP9)进行冲煮制作,在我们的品牌体系里,我们给这个产品命名为「手冲 POE」(Pour-Over Express)。结合我们为咖啡豆所定制的参数比例,咖啡机模拟人工手冲的冲煮曲线,能在 3 min 内完成一杯手冲咖啡出品。
因此不同于大家对于手冲的传统体验,我们是把功夫做在了前面,到最后呈现的阶段,其实是高效且可复制性高的,也是可以规模化的。
我们面对每款豆子,在研发测试阶段,会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烘焙度、研磨度以及冲煮测试,由此记录下来每支咖啡豆在 POE 的制作呈现中,最适合的烘焙曲线以及研磨度,在门店操作端,咖啡师只需要记住每个豆子的研磨度和冲煮时间、水量的设定,即可保证每杯咖啡的高品质呈现。
品牌星球:大家对手冲产品是否有规模化需求呢?很多人会把手冲咖啡作为周末一个很有仪式感很悠闲的「体验」,而不只是一杯产品。Grid 怎么看?
陈子宇:手冲确实一定程度是「第三次精品咖啡浪潮」的代表产品,它的背后其实代表的是精品咖啡风味和文化,风味即是咖啡本身的味道呈现,文化则是和咖啡师交流中所获得的关于咖啡的新知。在这两点上,其实 Grid Coffee 也能做到,和我们是否是使用半自动手冲机器没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如上面提到了,我们对于选咖啡豆非常严格,所有的咖啡豆均符合 SCA 杯测标准 84 分以上;同时也在烘焙和冲煮的参数上进行反复的打磨和定制,保证了咖啡饮品风味的表现。
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客人和咖啡师的交流探讨也是 Grid 非常注重的用户体验的一环,门店的咖啡师在这方面有全面的培训和考核。
从北京开始,聚焦写字楼的复购场景
品牌星球:Grid 当前门店布局在写字楼周边,也就是大部分满足「工作日的咖啡因需求」,消费者相对会更关注性价比,Grid 如何平衡风味和性价比?
陈子宇:我觉得对于 Grid 来说,我们是通过「聚焦于产品」来实现既能提供给大家高品质的产品,同时又是日常所能负担得起的消费。
首先,从门店的角度,我们不会把太多的钱花在房租上,因此我们的门店也普遍会偏小,不会在环境上做大文章,但这不代表我们对门店的风格没有要求,我们希望传递给客人现代、快捷的买咖啡感受。
另外在产品方面,我们只做基本款咖啡,没有特调产品。对比有鲜果、预制步骤复杂的品牌来说,我们的原料简单,供应链管理也更可控,减少了报损也让我们有了利润空间,去给大家选用更好的咖啡豆(Grid 的咖啡豆均符合 SCA 杯测评分 84 分以上)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好对产品品质更有要求的用户。
品牌星球:品牌在门店形态的规划上是怎么考虑的?在门店设计、门店体验上,Grid 有什么样的规划或思考?
陈子宇:门店形态在未来也会更聚焦在写字楼的复购场景。门店的风格我们也还在摸索阶段,Grid,顾名思义,方正格子的元素会用的更多,让整体的设计更有逻辑感。
比如我们望京中国锦的空间,把整个空间分割成了 30 x 30,用方块作为模版,一定程度上也扣合了「Grid System」,未来当然也不排斥一店一设计的探索。
品牌星球:在选址方面,现在基本上比较成熟的写字楼周边都已经有 1-3 个不同定位的咖啡品牌入驻,Grid 现在要去抢位置会不会难度比较大?
陈子宇:这个还是和整个咖啡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商业环境有关系,比如上海一个物业里可能有 7-8 家咖啡店;但在北京可能目前一个物业里 1-3 家咖啡店已经算比较多,另一个角度也反应这个市场增量大。
同时现在也能看到很多北京甲方的思路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接受切割门店,让门店形态更适应商业格局布局。现在当然在开发上是有难度的,长期来说,一定会慢慢变好。
在城市的规划上,我们目前会先在北京,把品牌本身的事情做好,在北京找到适合我们的客群,再考虑更多的。BRANDSTAR
编辑:笪萱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