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对定义的「偏偏」,正是 PMPM|品牌星球案例
昨日,PMPM 以一支《偏偏是我》的视频,官宣了品牌中文名「偏偏」。
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谐音,也包含了品牌想传递的「偏偏」精神──偏偏不妥协、偏偏要有所不同、偏偏做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PMPM 没有明确定义「偏偏」一词。
因此「偏偏」如同一面镜子,既勾勒出 PMPM 的品牌个性,又给每个人留下了诠释空间──每个人都可自定义「偏偏」精神。
在本文,我们试图展开探讨以下几点:
- 《偏偏是我》这支视频,想要传递什么品牌信息?
- 「偏偏」所代表的品牌精神,究竟是什么?
- 以及,PMPM 确立中文名「偏偏」的品牌意图是什么?
01. 「偏偏是我」,但什么是「偏偏」精神?
相较于在品牌语境中,「偏偏」一词更常在流行歌曲和日常沟通中出现,是一个生活化且带有个性的词汇。
在与一条合作的短片《偏偏是我》中,PMPM 沿袭了这一日常的氛围,烘托出三位女性「偏偏是我」的故事。
镜头首先落在一副助听器上,助听器的主人是梦迪,一位喜爱跳舞的听障女孩。
《偏偏是我》节选:梦迪
四岁时,她丧失了大部分听力,但她没有因此限制自己「不能做什么」,反而通过助听器一遍遍聆听喜爱的音乐,凭记忆记住节拍、反复练习舞步,就这样一直坚持着,直到登上了《这!就是街舞》的舞台。
她说,「命运关上的门,我偏要推开。」
《偏偏是我》节选:梦迪
接着,镜头转向闹钟,时间显示为凌晨 04:29,这是铁三运动员刘芊箬的日常训练时间。
《偏偏是我》节选:刘芊箬
她不仅是铁三世锦赛的第一位中国女选手,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面对外界质疑「当妈妈为什么还要这么拼」,以及自身身体机能随年龄的下降,她从未轻言放弃,偏要更狠地训练,只为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当一位妈妈,为什么不可以也当一位运动员?
《偏偏是我》节选:刘芊箬
这份「我偏偏」的执着,在 70 岁登上巴黎时装周的时尚博主覃惠兰身上,也有所体现。
面对社会对老年人「跳跳广场舞就好」的刻板印象,她笑着说「70 岁又怎样」,她仍然爱美,仍然热爱探索未知,将「年轻」活成一种无惧皱纹与岁月的迷人心态。
《偏偏是我》节选:覃惠兰
她们的年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却有着共同的「偏偏」精神──无关乎对「美」的追求,而是偏偏不向社会规训低头,偏偏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偏偏不认输也不随波逐流。
正因为她们的这份「偏偏」,让她们超越了身体的局限、身份的单一和年龄的束缚,活出更加坚韧有力量的自我,带领生命走向更远的地方。
「偏偏」一词,在这部短片中,传递出一种打破常规、与世界较劲的执着,这也正是 PMPM 起名「偏偏」的由来。
有趣的是,PMPM 并没有给中文品牌名「偏偏」作出明确解释,而是在短片的结尾,由 PMPM 创始人闪烁露面,提出:
偏偏是一个新品牌做世界级研发的执拗;
偏偏是一群创业者做国际化品牌的执着;
偏偏是走过山海,梦想为路;
偏偏是自我定义,不被他人定义;
偏偏是年轻。无论几岁,都是少年。
《偏偏是我》节选:PMPM 创始人闪烁
在扑面而来的「偏偏」中,PMPM 实际上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大胆的伏笔,也是一道开放命题──为什么 PMPM 的中文名是「偏偏」?
很少有品牌在起名之后不给出官方解释,而是仅仅表达态度,留给用户广大的解释空间。
这很大胆,甚至有些叛逆。
但是,这很 PMPM。
《偏偏是我》节选:PMPM 创始人闪烁
在我们看来,「偏偏」是高度融入在日常语境里的词,因此每个人心中的「偏偏」都有所不同。
而「偏偏」不给出「标准答案」,是因为一直以来,PMPM 都在鼓励用户「探索」标准答案之外的世界,直到勇敢说出那句:「偏偏是我。」
02. 「偏偏」,是品牌与用户的精神默契
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偏偏是我」,是不少年轻人向往的态度。
然而,面对年龄、容貌、婚姻等议题,年轻人往往会因为心之所向和世俗规训不同,而产生焦虑和内耗。
基于对年轻人情绪和处境的精准洞察,PMPM 推出过不少内容,以此鼓励用户向外探索,不为人生设限;而且我们会发现,「偏偏」精神贯彻在了PMPM品牌塑造的每个环节。
比如在「女性图书馆」,PMPM 选出《看不见的女性》等数本书籍,由此提倡借书本的力量,面对外部环境的「噪音」,以此洞悉自我,做那个「不合群也没关系」的自己。
更为人熟知的例子是,PMPM 开展了多年的「远方直播」,没有卖货,甚至没有主播,只是将镜头对准了不同的「远方」,如阿尔卑斯山的日出、法国布列塔尼的海、意大利皮埃蒙特的森林,以及除夕夜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烟花。
从品牌视角来看,这是一种相对于主流直播形式的「叛逆」,却因此吸引了大量「偏偏喜欢」的用户,在直播间内留下数万条弹幕。归根结底,是因为PMPM精准捕捉到了年轻人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之间,心底对「远方」的向往,以及对人生不同可能性的憧憬。
随着 PMPM 品牌中文名「偏偏」上线,PMPM 搭建了一个「偏偏」直播间,以思想碰撞的「擂台」形式,邀请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针对「相亲」「裸辞」「不合群怎么办」等年轻人关注的议题展开探讨,提供一份「标准答案」之外的视角。
PMPM 四周年直播间
在我们看来,PMPM 的独特之处,在于品牌并不随主流声音对「25+」的人们强加规训,或者草率落下对「美」的狭隘定义,而是始终从年轻人深层的需求出发,以「探索」之名,不断带领用户探索世界各地的美好,因为PMPM相信,「看过远方的大,就会放过眼前的小」。
如果没有见过 70 岁的时尚博主,也许有的人仍深陷年龄的焦虑;如果没有见过听力困难却精彩舞动的舞者,也许有的人仍为周遭环境的「噪音」所困扰......
现在,当 PMPM 成为「偏偏」,我们会发现,过去品牌强调的「探索」有了源点──向外探索远方,是为了向内探寻自我的心声,最终,鼓励年轻人成长为一个敢于与众不同、活出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 PMPM 能够被许多年轻人当成「知己」,形成更亲密的消费者关系。PMPM 不仅「偏偏」与年轻人并肩同行,鼓励年轻人摆脱社会无形的枷锁,而且 PMPM 的「偏偏」模样,正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模样──不拘一格,却自成一派。
03. 品牌「人格」的具象化
在我们看来,PMPM 在四周年起名「偏偏」,不止是敲定一个中文名,更重要的是,勾勒出愈发完整的品牌人格,加深品牌的辨识度。
「人格化」最初是一种创作手法,指的是将动植物等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类似人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由此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品牌人格化,则是让品牌像「人」一样,被消费者所识别和记住,让品牌和消费者进行更亲密的情感互动和价值交流。
自四年前创立伊始,PMPM 就以「人格化」为核心来塑造品牌,坚持以品牌力加产品力两条腿走路,没有选择当时护肤品赛道更常见也更容易的,以单一爆品路线起家的形式。
「偏偏」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但四年之后,PMPM 也因此成为行业内更容易更常被提起的名字。
正如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而对她留下印象,但最终使我们爱上那个人的,始终是因为她的内涵和价值观。
因此,PMPM 起名「偏偏」,是向品牌塑造的更深一步走去,让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从「一起探索远方」的弱联结,进一步发展为「偏偏是我,偏偏是你」的亲密关系。
而 PMPM 的探险家人格和「偏偏」精神之所以成立,不止是因为一支品牌短片、一封公开信,而是基于品牌过去的种种积累。
立住「偏偏」之名后,相信未来,PMPM 不止能将话题集中在远方的探索,还能涉及更多精神与价值观层面的探讨,在竞争激烈的护肤市场中,偏偏走出一条更宽敞的路。BRANDSTAR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