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出海品牌降本增效的「视野盲区」
品牌出海是否意味着「把国内生意搬到海外重做一遍」?
过去几年,中国电商领域的发展遥遥领先,在线上营销和增长策略上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凭借着这些先发优势和经验积累,不少出海品牌获得快速增长。
但是这种一味的「平行挪用」并不总是奏效——海外和国内市场总有差异,当品牌方过于相信自己在国内积累的经验,而忽视了海外独特的商业生态,就容易产生损失甚至风险,而且有些风险会随着海外业务的逐渐壮大才会慢慢凸显。
「支付」是离钱最近的一个环节,但其中被遗漏和丢失的增长,就是出海品牌一处「视而不见的舒适盲区」。
01. 跨境支付,视而不见的「侥幸」
支付是盈利的关键一步,但在国内,品牌似乎很少讨论支付环节的留存问题。这是由国内的支付环境决定的。
国内的线上支付呈现出「互联网式」高度集中的特点,为消费者和商家都创造了相对流畅,甚至隐形的收付款体验。对于消费者来说,网购大多发生在电商平台,支付大多在微信,支付宝等电子钱包的付款界面完成,通常不产生额外步骤,除非余额不足或密码错误,也很少发生付款失败的现象。
支付服务商 Checkout.com 表示,针对线上支付环节,国内的环境使得品牌方只需「躺赢」。「国内的数字支付做得太完善了。」该公司亚太区总经理施伯雄 Brian Sze 告诉品牌星球。这可能导致品牌在出海后才能意识到海外支付环境的复杂性,不仅会影响公司的管理和盈利,还可能削减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相比中国,外国市场的支付方式,消费者的支付习惯都更加多样。海外支付方式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信用卡、借记卡、银行转账等传统手段,始终占据主流,另一类是 Google Pay、Apple Pay、iDeal 等不断流行的电子钱包,最后是新兴的 Buy Now Pay Later 服务,欧美地区的 Klarna,中东地区的 Tamara 都提供该服务,其本质属于「花呗」式的信贷支付。
从消费者的支付习惯来看,美国和西欧国家习惯使用 Visa,MasterCard 等信用卡支付,部分东欧国家则习惯使用本地网银转账。
「分散」是海外线上支付的另一特点。许多海外华人,跨境自媒体以及在中国有支付经历的外国人都会提到这一点,并拿支付宝,微信支付与海外支付方式对比。不像国内一般集中,海外各种支付方式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者,这意味着品牌方无法通过一种或两种支付方式覆盖全部消费者,而要在支付环节付出更多的成本,建立多条支付通道,进行长期管理和维护。
不仅如此,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同,海外一些地区的消费行为路径与国内的普遍情况也有所不同。以习惯使用国际卡组的欧美地区为例,信用卡赋予了消费者「拒付(charge back)」的权利:消费者在支付后一旦遇到收不到货、货品与描述不符、存在差价等问题,可以跳过品牌方,直接向银行申请拒付。消费者发起拒付的期限可以延伸到付款后的 100 多天,有时甚至能到 500 天。这是银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种途径,但对于品牌方来说,这意味着一笔几个月前完成的订单,其收益也可能没有 100%进入自己的口袋。
对比海外的支付环境,国内的支付效率更像是一种发展红利下的「侥幸」。面对不那么完善的海外支付市场,过往的经验判断失效,出海品牌需要重新建立对支付的重视。
首先,品牌需要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支付背后,实际流程比想象中复杂。线上信用卡支付,并不意味着钱直接从消费者手中进入品牌方钱包,而要经过收单行、卡组、发卡行等角色对双方信息和钱款的传递与处理。
信用卡支付流程
从消费者输入信息,点击付款的一瞬间起,收单行将消费者输入的身份信息和支付请求通过卡组发送给发卡行。发卡行核对付款人信息无误,余额充足后,再将钱款经由收单行,转入品牌方的账户。有时,品牌方还会与只提供网关或支付处理器的第三方合作,支付链路更长。为了保护双方的利益,控制交易风险,避免欺诈,银行会对身份信息进行严苛的核查,如果发现任何风险因素,比如消费者下单地址与常用地址不同,或者收单行未按发卡行偏好的格式发送消费者信息,都有可能拦截交易,导致本单付款失败。因此,长链路,多环节是品牌方为了账户安全所付出的代价。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付款除了要安全,还要流畅,甚至「无感」。任何付款障碍都可能触发消费者的负面情绪,比如银行误拒,下单失败带来的失落和不耐烦,从而放弃购物。因此,「高度风险控制」和「流畅用户体验」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海外线上支付的两难困境。
这种矛盾已经在欧洲地区的电商行业凸显。为了控制欺诈和网络犯罪,欧洲已经启用了「强客户身份验证 SCA 规则」,要求消费者在线上结账前提供两种形式的身份证明,包括密码、验证码、指纹等。虽然多重验证能降低交易的风险性,但也延长了结账时间和步骤。根据 EU Business News 在 2023 年 5 月的报道,对于新推出的 SCA 规则,80%法国受访者对其失望程度在 5 分及以上(满分为 10 分)。
面对复杂的海外支付环境,一些出海品牌选择借助支付服务商的力量,为自己搭建更加专业、安全、方便的支付体系。
Checkout.com 为出海企业勾勒了支付知识图谱,内含对订单生命周期,不同类型企业(电商和游戏泛娱乐行业)的支付链路和降本路径的介绍。图谱清晰展示了一笔订单的完整生命旅程分为收银台、前置风控、身份验证、支付授权、后置风控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除了显而易见的前台动作,还拥有各自在后台运行的规则或策略。在规则的层层筛选之下,并非全部订单都能顺利通过漏斗,完成交易。如果卖家不了解真实的订单生命旅程,很可能对自己在支付环节失去的订单毫无察觉。
Checkout.com 海外支付知识图谱(点击文末链接即可获取完整高清大图)
因此,Checkout.com 提出,支付需要运营,成熟的支付运营体系能帮助品牌方提高订单的支付成功率,分析交易失败原因,甚至参与公司的运营和税务规划。
对此,Checkout.com 为品牌方提供了支付运营的「金字塔」,以及实现成熟运营的步骤。对于体量不够,难以分出人手专门运营支付环节的品牌方来说,Checkout.com 建议将「找对服务商」放到支付运营的第一步,为后期的精细化运营搭建牢固的基础。
如何寻找「对」的服务商呢?施伯雄将挑选支付服务商比作挑选司机,有驾照只是基础,还要考虑对方的驾驶年龄,烧过多少油,见识过哪些复杂路况,跑过哪些地区等。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司机开车的熟练程度,经验丰富度,灵活性等能力。
选择支付服务商也一样。考量支付牌照是否合规很重要,但合规的牌照也只是服务商的「驾照」而已,品牌方还要考虑服务商的运营时间,交易处理量,在全球各地的支付运营经验等。
「有的车在上海开得很好,但不见得能在山路上开,在沙漠上开。」施伯雄如此比喻。
支付服务商评估维度
关于更加具体的支付行业形势,出海品牌应该如何应对海外复杂的支付环境,施伯雄在以下视频中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02. 降本增效,是交叉而不重叠的两个命题
当出海品牌的业务逐渐壮大时,「精细化」就成为其经营信条。这时,品牌方开始「经营数字」,追求降本增效。
而支付作为靠近盈利端的一环,追求支付环节的降本增效,在数字上的反馈最为直接。
支付领域的降本是追求「安全性价比」。「本」是企业的「血液」,用来维持各部分可持续地运营,因此在各个环节,企业都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但支付环节的关注和运营是必要的。
支付环节涉及多种成本,交易手续费用只是其中最显眼的一项。除此之外,还有汇率差,拒付赔款等隐形费用。
鉴于一些国家对消费者的强力保护和对品牌的严格监管,品牌方对支付环节的忽视可能招致罚金等额外成本。比如品牌方在处理拒付订单时,可能会向卡组织支付仲裁费用,拒付率过高还可能遭受罚款。支付服务商由于更加熟悉相关规则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相关的成本支出。
既然服务商是一项相对必要的成本支出,如何找到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商?品牌星球认为,除了考虑价格,审批速度等因素,还要考虑「安全性」。
Checkout.com 向品牌星球指出,一些审批流程简单,速度快的支付公司,可能会让多家公司共用一条支付通道,更容易发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意外——如果和高风险公司共享通道,很有可能遭受牵连。可见,安全是降本的底线和基础,而低价、快速、流程简单等因素,只有在基础稳固的前提下,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以高风险置换低成本的方式降本,品牌方反而可能损失本应获取的「效」。
那么对于出海品牌来说,如何在支付环节安全,健康地降本?方法之一是减少因第三方的介入而产生的运营费用,缩短支付路径。Checkout.com 称之为「找到底层通道」。
部分支付服务提供商只能提供单一的服务,比如提供处理器或作为收单机构,品牌需要配合其他合作方来完整支付流程的服务。以 Shopify 等建站工具为例,其提供的官方支付服务需要其他支付公司配合完成,在流程优化上也很难为品牌方配备支付专家,对支付节点的改善「谋篇布局」。换句话说,其在支付方面能够为品牌方提供的,更像是一种通用的工具,而非全套的,精细化的服务。
而 Checkout.com 等「网关、收单行和支付处理一体化的支付服务商」,具有高整合度,在降本上更有优势。
支付领域的增效是在收回「被遗落的收益」,「购物是一件情绪化的事,支付环节绝对不能阻碍人们消费时的兴奋感。」Uber 亚太地区支付主管 SheueChee Beh 曾这样说过。但现实情况下,消费者受到支付流程影响而放弃订单,甚至转向类似品牌下单的情况持续存在。
2023 年,Checkout.com 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共同进行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2019 - 2022 年,在美、英、法、德地区,消费者因支付误拒(False Decline)转向其他线上商户下单的金额达到了 350 亿美元,还有一部分消费者选择不再消费,整体交易损失达到了 507 亿美元。
2019 和 2022 年美、英、法、德四国消费者因支付误拒而改变的消费行为和相关金额
品牌星球认为,在支付环节产生交易流失,对品牌方来说不仅是一种收益的折损,也是一种营销费用的浪费。施伯雄将这种流失的订单视为「low hanging fruit」,他认为处理好这些订单,品牌方能「立竿见影地降本增效」,因为误拒看似完全由信用卡卡组掌控,但品牌方对此也并非束手无策,可以主动在支付系统里增加自动重试的逻辑。
Checkout.com 指出,有些交易遭到误拒不代表信用卡本身有风险,也可能是卡组判定银行卡的发卡地区欺诈活动频发,从而终止了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支付系统能够代替消费者,自发地进行支付重试,挽留订单,也有可能避免本单的流失。
自动重试行为属于 Checkout.com 的 AI 产品 Intelligent Acceptance 中的一个动作,该产品旨在优化支付动作的全流程,提高支付成功率。Checkout.com 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数字支付标杆」,希望通过对支付环节的优化,帮助品牌拿回「被遗落的收益」,从而实现增效。
每一笔流失交易的背后都有原因,这些原因可以通过支付环节中的数据体现,因此品牌方除了要在支付环节提高成功率,还要通过数据分析交易流失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问题。Checkout.com 指出,对于不少出海品牌来说,从风控,身份验证到交易授权,支付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信息黑盒」——品牌方收不到完整的数据,得不到相应的分析辅助。如果支付公司能帮助品牌方「打开黑盒」,就能优化节点,降本增效。
Checkout.com 等「一站式」的支付服务商,其优势在于能收集到支付流程中较为完整的数据,给品牌方提供相应洞察,这是它们在「服务」层面为品牌方带来的价值。施伯雄提出,产品和服务是支付行业的两大趋势,也是 Checkout.com 的关注重点。
全流程统计数据
支付流程中每一环节的交易流失笔数(数据统计:Checkout.com)
品牌星球观察到,无论是在风险控制还是降本增效层面,Checkout.com 在与海内外品牌的合作中都获得了成效。
2023 年,网易游戏与 Checkout.com 达成战略合作,由其支持网易游戏在欧美、韩国、日本等地的信用卡收单和解决方案优化服务;小米曾高度评价了 Checkout.com 的本地支付专家团队,称其帮助小米「迅速整合平台优势,实现全球支付策略」;SHEIN也用「细致入微」描述 Checkout.com 对当地支付趋势的观察能力。
在与海外公司的合作中,Checkout.com 帮助法国零售商 Veepee 将支付提升率平均提高 10%,拒付比例平均降低 15%;英国连锁超市 Sainsbury's 将 Checkout.com 视为公司简化支付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重新看见支付的价值
线上支付既是品牌方的传统需求,也是一个新型需求。
在后流量时代,存量客户管理成为品牌方的重心。支付作为离钱最近的一步,可能成为该环节中值得精细运营的高频触点。作为顾客付费意愿的最真实体现,支付环节的数据能帮助品牌方精准还原顾客行为画像。
从品牌形象建设的角度看,支付不仅是一笔成交的结束,也是创造与消费者长期良好体验,形成复购的开始。作为消费者决策链路中十分脆弱和敏感的一环,品牌方对支付环节的重视程度,为消费者提供的体验,都在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好感度。
虽然拒付,SCA 等手段看似让渡了品牌方的利益,但也「倒逼」海外品牌更全面,更及时地处理客户投诉、退换货、企业合规等问题,树立更加有安全感的品牌形象。
正如施伯雄提到,跨境支付未来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降本增效,以及创新支付产品。这种演进可能会让支付手段更多地与营销接轨,实现从营销端到生意端更流畅,高效的通路。
届时将有更多品牌对支付这座「小冰山」燃起征服的兴趣,探索潜藏于冰面之下增长机会。
如对 checkout.com 图谱完整内容感兴趣,可点击「此处」,获取。BRANDSTAR·出海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