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O小猴:如何在小众和低频的品类里,以「产品」塑造品牌?|星球大会分享回顾
当人们对工具类产品的联想还停留在「使用某个具有浓厚工业气息的工具完成某一任务」时,小猴科技凭借「工具类产品」获得了 100+ 项产品专利和包括德国iF、红点及日本 Good Design 在内的 33 项国际设计大奖,并获评 iF2022 全球 TOP3 工具品牌。迄今为止,产品销至全球 56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 200 万用户。
小猴科技洞察到,随着 DIY 动手以及家庭互动的场景增多,家庭工具产品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但传统工具类产品过于专业的功能定义、复杂的操作方式,以及工业化的外观设计却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门槛。
在此背景之下,小猴科技用一套自己的产品研发与设计原则,通过对工具产品进行全新的定义与设计,把「家用工具」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从「放在储藏间的工具」扭转为「想拥有的科技配件」。
作为「工科生」的小猴,具体是如何实现这种概念和定位的转化?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在第二届星球大会上,我们邀请到了小猴科技联合创始人钱晟旻,来聊聊小猴科技是如何在小众和低频的品类中,以「产品」打造出了品牌。
分享 | HOTO小猴联合创始人 钱晟旻
以下为演讲回顾
大家好,我是小猴科技的联合创始人钱晟旻,今天带来的分享主题是:如何把储藏间的工具变成想要拥有的科技配件?
大家从我们品牌名上,相信就能了解到我们是一个做工具的品牌,但是从我展示的这些产品上,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这个工具跟大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确实我们做的不是传统的工具产品,而是将极致的工业设计和智能科技融入到产品里面,打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和使用体验的消费级科技工具。
简单说一下我们取得过的一些成绩。小猴科技成立于 2016 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产品已经销往 56 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了 200 万用户,同时也获得了 100 多项的产品专利,以及包括像 iF、红点在内的 33 项国际设计大奖。
2023 年特别让我们骄傲的一个奖项是「iF 2022 全球 TOP3 工具品牌」,这个榜单上的第一名「喜利得HILTI」是一个已经成立百年的欧洲工具品牌,第三名「博世BOSCH」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世界 500 强的公司。小猴作为一个刚刚成立几年的新品牌,入选这个榜单还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
在进入今天分享正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提到工具,大家脑海中出现的一些形容词是什么?
大家可以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就是我们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工具」之后得到的图像。我自己的感受是,这些产品看上去可能是在工地使用的,好像有点粗糙,好像也不是特别容易使用。
当时我们对这个行业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呈现非常两极化的现象。一端是卖 9.9、19.9 元的杂牌产品,品质当然是挺差的。另外一端是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工具产品,我们买回来体验了一下,感觉也有点失望,觉得好像也挺粗糙、做得没有多好。
和现在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品类相比,工具产品的设计和产品定义已经几十年都没有变过;这个行业里面也没有多少新品牌,产品品质和体验感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机会。
我们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转变这个品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让大家觉得工具不再是一个使用完就想丢回储藏间的物品,而是一个可以拿在手里去把玩、去享受、甚至去展示的科技配件。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小猴科技到底是怎么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首先从产品设计原则说起。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带来第一印象的,很大程度上是视觉。怎么通过视觉的冲击力来改变用户的印象,是我们很大的一个思考维度。
总结来说,我们觉得,一个成功的设计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陌生的熟悉感」。「熟悉感」是指,用户在第一眼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就能够知道它是一个什么用途的产品,不会带来额外的认知成本。「陌生感」则是指,消费者以前没有见到过这种样式,能够带来一些新奇的感受。
这里通过我们一个经典产品的广告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陌生的熟悉感」。
这是我们之前众筹的一款电动螺丝刀产品,当时在小米商城进行众筹,在 30 个小时内筹了 4.5 万个,也在业界引起了很高的讨论度。
市面上比较传统的螺丝刀通常色彩很鲜艳,形态很丰富。而我们在设计电动螺丝刀产品的时候在想:怎么样改造这个产品,可以让用户有陌生的熟悉感?
我们首先决定,大的外形(即 L型的外形)是不能变的,否则大家就失去了熟悉感。那什么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开始分析设计的合理性。
传统的工具通常都是在工地上使用的,会有很多碰撞和跌落的可能性,一般传统的工具上面会设计很多凹凸的平面和一些经纬,这些是为了增加外壳的牢固度,防止被摔坏。另外工地的环境会比较昏暗、比较杂乱,鲜艳的色彩能够帮助使用者很快定位、找到这个产品。
分析完这一点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想做的是给普通消费者的产品,而普通消费者很少在脏乱差的情况下去使用这个产品。所以像现在工具上的这些设计,就不是必要的。
最后我们做了一个决定,拿掉这个产品上所有普通消费者在使用中不需要的设计,去打造一个最纯粹的电动螺丝刀。这种全新的形态刷新了消费者对于螺丝刀的认知,就是给大家带来一种「陌生的熟悉感」。
▲HOTO小猴的电动螺丝刀
完成这个概念上的设计,挑战才刚刚开始。
我们尝试去实现我们想要表达这个设计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行业里传统的做法是,把左壳和右壳通过锁螺丝的方式装在一起。这个结构的缺点是,会在产品的表面上看到很多的螺丝孔和螺丝钉,这样非常破坏我们想表达的纯粹感。
我们的工程师找了很多方法,最后用「上下插接」的结构去代替左右拼接的方式,不需要螺丝就能够固定好,并且在整个产品的表面看不到任何的螺丝钉和螺丝孔。通过这样一个技术创新,我们能够去实现、去更好地诠释我们想表达的这种感受。
但是到这一步挑战还没有结束,因为一个产品从纸面上到消费者手里,还需要我们的供应链、工厂去把它生产出来。当时我们走访了很多工具的供应链,发现没有一家能够实现我们所有的需求。最后,我们根据自己的产品特性去做了供应链重组。
比如像这个工具的核心部件,比如电机、齿轮箱等等,我们用的是工具的供应链,去保证品质和稳定性。但对于外观来说我们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找到了做电子产品的供应链,去帮我们实现外观的细腻度和精致度。
包括大家看到的收纳包,是我们在走访外壳供应商的时候,偶尔看到了一个耳机包的样品,顺藤摸瓜找到做耳机包的供应商来帮我们做的收纳包。我们通过这样的供应链重组,实现了整体想呈现的效果。
▲电动螺丝刀收纳包
我们这边想和大家说的是,一个颠覆性产品的外观,并不完全是设计师的任务,而是一环扣一环的一个系统化工程。我们先是通过设计创新,再到技术创新,再到供应链创新,才打造出这款陌生又熟悉的螺丝刀。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我们的创始团队没有人有工具的行业背景,这是我们的劣势,但有时候也会是我们一个很大的优势。我们完全没有带着惯性的思维说「这个一定该怎么做」,而是很容易跳脱出行业的框架,去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除了视觉之外,还想跟大家聊聊:怎么通过功能上的创新,去改变大家对于产品的印象。
其实「工具」是一个比较有门槛的产品,它的功能、设定都是挺专业的,但是我们想打造的是消费级的产品,让普通消费者也能很轻松地去使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做一些改变:尽可能降低使用的门槛,减少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思考和选择。
这里想通过我们的「智能激光测距仪」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功能设计上的思考。「激光测距仪」是通过激光来测量长度的一个仪器,它会通过激光和时间之间的比值,来计算出仪器到所测量物品之间的距离。
在做行业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市面上现有产品,除了测量长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丰富的功能,比如测面积、测体积、数据储存等等,每个功能都对应一个按键,一眼看上去是一个比较专业的仪器。
但小猴做的这款激光测距仪其实只有一个按键和一个功能,就是测量长度,同时我们给它设置了一个 APP,可以上传所有的测量数据。
▲左为传统测距仪,右为小猴测距仪
这款产品在上线的当年,得到了天猫双11 测距仪品类的第一,并常年在美亚保持前三,是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认可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我们如何打造出这样一款和行业中现有产品存在很大差距的产品?
小猴在做这款测距仪的时候,其实经历了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
刚开始我们去做用户调研的时候,发现普通消费者比较少去使用这个产品的原因是「使用场景不够多」。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开始想怎么去增加用户的使用场景?
于是我们为这个产品增加了很多功能:比如它可以折叠不同的角度,这样可以测量更多的地方,或者结合软尺的功能,可以测量很多的曲面,甚至增加了标线仪的功能。
我们做了很多原型去进行测试,但是测试的结果和我们的产品直觉都在告诉我们:这好像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产品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臃肿。
这时候我们又回头问向自己:我们是不是找到了用户对这个产品最本质的需求?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在问,究竟这个产品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又回到了用户洞察的阶段,去寻找用户的核心需求,以及与产品核心功能结合最紧密的点。
有了这个方向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点:90%的用户、90%的时间都在使用一个功能——在一堆按键当中,找到测量长度的按键按一下,测量出一个长度之后,把这个数据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或者是手机的备忘录里。
根据这个洞察,我们大幅度地简化了这个产品的硬件设计,只保留一个按键和一个测量长度的功能,同时针对数据记录这个强需求做产品上的升级。
行业内一般的做法是把数据记录在测距仪机器本身里面的,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符合数据调取与使用的方便性。因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手机是调取和使用数据最重要一个仪器。所以我们去做了一个 APP,让大家把所有的数据都上传到 APP 里面,同时也可以通过标注去记录刚刚测量的数据到底是什么。
其实讲到这里,大家已经对我们用减法做产品的思路有所理解,但这里还有一个悖论。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简化产品功能其实并不能简化多少产品成本。拿测距仪这个产品来说,它最重要的成本在于里面的激光模组,其他一些周边的需求只要加很少的成本、甚至不需要加成本都能做到。
当时我们拿着试产的产品给平台和客户看的时候,收到了很多的挑战。大家会问:你们这个产品的功能也太少了,竞品的功能都很丰富,你们的价格也不比竞品便宜,到底你是怎么去竞争呢?
这时候就非常考验大家能不能坚持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产品观。我们的选择是用减法做产品,把最重要的功能做到极致。
而除了产品的外观和功能定义之外,操作体验也是产品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前面提到,工具是有门槛的产品。大家好像默认工具的操作是复杂的,是需要专业技能的;没有多少品牌去思考,这个工具能否像大多数电子产品一样,有非常「简洁流畅的使用体验」。而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好产品、不管是什么品类,都必须要做到这样一件事情。
这里用我们做的一个智能电钻的案例,来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对于操作流程和体验的设计心得。
电钻是工具里面非常重要的品类,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用得到的时候。电钻对于新手用户非常不友好,需要设置一堆的参数才能进行使用。
其中最让人困惑的一个设置就是「调节扭矩」:你要决定用多大的力,在一个什么样的材料上拧螺丝和打孔。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绝对不知道要多大的力。一般买电钻会附赠一张「扭矩材料对照表」,打孔之前都要查一查。要是操作的时候没有特别注意,不小心把扭矩调大或者没调,很容易把你的材料给弄坏。
当时我们给自己的命题是:去设计一款不需要调节扭矩,拿起来就能使用的电钻。我们解决方案是在产品里面加了一个「智能调节」的功能,拿起来就能拧,到底就会自动停下。
简单解释一下这个原理:我们在主板上加入了一颗电流传感器,当你把螺丝拧到底的时候,由于阻力增大会有一个突然的电流上升,这个传感器感受到电流之后,就会自动把这个机器给停下。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符合直觉的操作体验」?我们当时拿着这个「自动能停下」的功能去做用户测试,结果没怎么用过这个产品的用户一脸迷茫的反问我们:难道不是我拧到底就会自动停下的吗?
这个功能的增加对于很多用户都是「无感」的,因为他们认为本来应该就是这样的。这样一个无感的体验,是我们在设计操作流程当中,很希望去达成的一个点。
不管是刚才的电钻还是激光测距仪,都引入了一些行业中没那么经常使用的智能化技术,这也增强了小猴工具的科技配件属性。
其实这些技术都不是表面化工程,而是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去匹配的,因为我们很清楚:智能技术永远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我们要做有意义的智能化。
其实对于改变用户印象这件事来说,相关的并不只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在看到、拿到、用到这个产品的全流程。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全流程当中去找到关键的用户触点,在每一个触点上都给用户去提供超出预期的感受,从而打造层层递进的惊喜感。
其实我们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在电商上销售的。对于这类产品来说,用户第一个触点绝大多数是在电商平台的产品页。所以我们在做产品页的拍摄时,会有非常严格的前期策划。
2017 年为第一款螺丝刀拍摄产品页时,我们把它和手机、手表这样的电子产品放在一起。一个考量是为了突出产品的质感和美感:一把螺丝刀和这些精致的电子产品放在一起,它的质感和设计都不输。另外一个考量是为了突出产品的使用场景:它是一把精密螺丝刀,适用于电子产品的修理和改装。
消费者看到这个产品页图片的时候会觉得,原来螺丝刀还能这么做,还能做得这么漂亮。这是第一层惊喜感。
第二层惊喜感来自于这个消费者收到产品之后,把它拿在手里的时刻。
这个螺丝刀的外壳是用铝打造的,经过阳极氧化的处理,散发出非常温润的光泽,拿在手里也是那种沉甸甸的金属质感,摸上去有磨砂的很好的手感。打开内核之后,发现批头整整齐齐的排列在里面。所以这是他感受到的第二层惊喜:产品拿到手上比在图片上看到的更美,同时也是在视觉的基础上叠加一层触觉的感受。
第三层惊喜感来自用户的真实使用。给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产品的内核是通过这种抽屉式推拉去弹出的,批头是通过磁吸的方式去吸在底盘上的,所以拿起来和放回去的时候都有一种特别的爽感,而且会听到「咔哒咔哒」很清脆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很精密的仪器。这是在视觉和触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使用上、听觉上的感受。
我们其实在打造这个产品,拍产品页、磨细节的时候,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没有人这么做过,你在开玩笑吧,这不是工具。」「这么小的点不用在乎,不要浪费时间了。」「工具就是很粗糙,没必要做那么好。」
当然,我们没有听。对于所有细节和每个触点的关注,才让小猴打造出有层层递进惊喜感的产品。
最后想聊聊这一路来的创业感受。其实很多人都会问我们:怎么会想到在这么一个「不性感」的领域里去创业?
其实我觉得,每个领域都有优势或者是劣势。对于我们的赛道来说,工具虽然不是一个很高频使用的品类,但它确实是每个人能用到、会用到的必需品。而且工具不是一时的潮流,它存在几千几万年了,从来没有消失过。这个产品的寿命非常长,我们第一款产品 2017 年上市,到如今 6 年几乎没有经过什么迭代,目前依然是我们的热卖产品。
当然在这一路上,我们也有很多彷徨和不确定的时刻。我记得早期有一次我们去找一个创业大佬聊天,向他表达我们的担忧:赛道不够大,行业天花板挺低的。
当时那个创业大佬问我们:「你们现在做了多大?」我说:「一个亿。」
大佬又问:「你们行业里的老大做了多大?」我说:「一千个亿。」
大佬说:「你一个摆地摊的有什么好嫌弃赛道小的,等你做到行业老大再来跟我讨论行业天花板。」
其实人口的基数是足够大的,做好一类产品、服务好一个人群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是足够一个公司的成长空间的。
我们也认为,深耕一个领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因为这个领域冷门就不值得被关注,任何领域都有改造和提升的空间,甚至值得重做一遍。
这几年,我们积累了一批和我们非常有共识的忠实用户。所以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喜欢和尊敬的人,尊敬和喜欢我们的产品。」谢谢大家!BRANDSTAR
0 个评论